2024年,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,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10周年。在山东省委、省政府正确 领 导 和水利部指导支持下,山东水利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
这一年,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殷殷嘱托,全省水利建设投资逐年跨入百亿级增幅新台阶, 405亿、550亿、682亿、748亿……“山东强度”在持续攀升的水利建设投资中得到有力印证。
这一年,聚力“三个十”攻坚行动,现代水网建设积厚成势,防汛抗旱夺取重大胜利,农村供水保障提质增效,河湖复苏治理加速推进……“山东速度”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中屡次刷新。
这一年,成功承办第四届中国节水论坛,成功举办2024齐鲁水文化论坛,***严格水资源管理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、中央水利发展资金绩效评价等涉水“国考”屡获佳绩,连续5年斩获省直机关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 优 秀 等次……“山东力度”在全省水利系统奋力攻坚、勇夺桂冠的优异业绩中充分彰显。
新跃升!现代水网建设固基成势
数九寒冬,挖掘机振臂,工程车穿梭,青岛官路水库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。由“单渠单库”到“双渠双库”,总投资91.45亿元的官路水库建成后,将为青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战略性水源支撑。
作为确保黄河下游安澜的“重中之重”,东平湖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工程8月底 全 面 开工,12月10日完成通水通航投入使用阶段验收。短短3个月的紧张施工,不断刷新着水利建设“进度条”。
水脉、绿脉、文脉,脉脉畅通,共同织就出水清景美、润心化人、画意乡愁、和谐共生的幸福生态画卷。作为山东 唯 一 的海陆联运内河河道,小清河完成防洪综合治理和复航工程建设后,又开启生态廊道建设新征程。
……
2024年,山东现代水网建设成效显著、成果丰硕:东平湖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工程、小清河生态廊道 全 面 开工,青岛官路水库、临沂双堠水库等10项重大工程、52项重点引调水工程、16座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工程 全 面 提速,10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,治理中小河流长度651公里,“水流路”不断疏通,“水枢纽”逐渐完善,“水体系”做大做强。
畅通!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,全省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防洪标准普遍提升到50年一遇,中小河流达标河段比例提升至78%;省级水网覆盖率达到86%,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显著增强。
融合!创新实施“水网+”行动,推动水利与内河航运、文化旅游、乡村振兴等业态融合,构筑形成“三网四带”新格局。京杭运河山东段正成为鲁西南高效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,小清河正成为联接省会、贯通鲁中、河海联运的陆海新通道。
智慧!聚焦科技兴水、数字强水,坚持数字水网与物理水网同规划、同实施、同运行,着力构建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数字孪生体系,研究制定“1+3+4”数字孪生水网整体框架,开展数字孪生项目30余项,其中12项被水利部列为先行先试试点。
跃升!围绕构建“一轴三环、七纵九横、两湖多库”省级水网大动脉,水利建设投资幅度和强度持续攀升,2023年完成投资682亿元、2024年完成投资748亿元、2025年将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。
新答卷!防汛抗旱夺取重大胜利
“全省大中型水库、骨干河道、重要湖泊无一出险,无一人因洪涝灾害死亡,实现了‘大旱之年无旱象、大汛之年无大灾’。”省委书记林武对2024年山东防汛抗旱工作作出 全 面 总结,并予以充分肯定和褒奖。
2024年,注定是山东防汛抗旱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。时隔数月,抗大旱、防大汛惊心动魄的场景仍历历在目。
1—6月份全省降水仅为130毫米,其中6月份降水32.5毫米,仅为常年同期的1/3;7月份旱涝急转、降水417.8毫米,为常年同期的2.2倍,居1916年有水文资料以来同期第1位。4个市、27个县以及25个国家雨量站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,防汛形势十分紧张。
一边是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的铿锵诺言,一边是大旱大汛、旱涝急转的挑战升级,山东该如何破解?
谋局——科学部署,指挥有力。山东省委常委会议7次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专题研究部署防汛工作,省委、省政府主要 领 导 及分管 领 导 多次作出指示批示,密集一线调研,实地督导指导,为山东打赢防汛抗旱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支撑。
布局——优化调整,科学高效。着眼于“让专业人干专业事”,主汛期前高效完成省市县三级防汛抗旱指挥体系调整优化,全 面 落实“双指挥长、双防办主任”模式,同步理顺“防、抢、救”责任链条,以超常规的力度、速度和强度兑现了“防汛抗旱是水利人的天职”的铮铮誓言。
开局——关口前移,超前防范。密集旱情监测调度,加强供用水形势分析,牢牢掌握抗旱主动权;超前落实防范措施,密集开展实战演练,加强风险隐患排查,强化防洪工程科学调度,稳步构建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,完善省市县三级物资储备体系,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,全 面 筑牢防汛抗洪“铜墙铁壁”。
破局——众志成城,全力应对。抗旱当头,全省各类灌区累计引水18.9亿立方米,灌溉面积超3400万亩,协调黄委调增应急引黄指标8.68亿立方米,极大缓解农业旱情;防汛期间,组织开展实战演练1090场,排查各类风险隐患6206处,发出预警信息124万条,组织大中型水库预泄水量5.85亿立方米,有效减淹耕地26.7万亩,避免人员转移27.8万人次……
“大旱之年无旱象、大汛之年无大灾”,这背后饱蘸着山东水利人抗旱保供水、防汛保安澜的艰辛汗水,更浸润着山东水利人守万家灯火、护百姓无虞的殷殷深情。
大旱大汛中的山东,再一次交出不负时代、不负人民的满意答卷!
新成效!民生服务保障提质创优
“要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,工作再加力、措施再强化、责任再压实,确保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水、放心水、优质水。”周乃翔省长在全省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、掷地有声。
农村供水关系千家万户,既是解民忧、纾民困的民心工程,也是促振兴、谋发展的民生工程。山东主动担当,积极作为,将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连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,列入20件民生实事,省政府主要***亲自挂帅指挥,有力压实农村供水保障“责任链”。
目标明确,方向坚定——锚定“村村通、户户通、时时供、优质供”目标,加快完善从“水源头”到“水龙头”供水工程网络,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、24小时供水率、县域统管率3个100%。
路径清晰,成果丰硕——依托大水源、建设大水厂、接入大管网,不断做大做强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“辐射网”。2023年以来先后完成投资146亿元、168亿元,连续两年居全国第1位,全省农村供水规模化率提升到95%,累计惠及人口3840万人。
如今,一道道供水“大动脉”镶嵌在锦绣山河,一条条“毛细血管”延展在农村院落,为老百姓送去清冽的甘甜水,更送去幸福和希望。
“全天24小时都有水,干净得很,还回甜。”“现在和城里人一样,也用上了自来水。”“管网改造好了,俺这些用水户心里可踏实了。”在农家小院,老百姓的欢声笑语中洋溢着幸福的味道。
灌区,作为农业生产的“主战场”,更是一头连着国家大计,一头连着百姓生计。山东以建设更高水平“齐鲁粮仓”为己任,围绕促进粮食稳产增收,以476处大中型灌区为主体,加快构建“引蓄提结合、输配用高效”的现代化灌排体系,提标改造57处大中型灌区,组织春灌、夏灌供水57.63亿立方米,有力确保“山东粮”连年稳产增产。
在聊城位山,以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为牵引,突破传统灌区“卡脖子”制约,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中寻找新机遇、新路径,66年来完成了从“遍地流沙”到“绿水青山”的生态蝶变,更见证了从“大水漫灌”到“智慧配水”的迭代升级。
在德州齐河,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,着力完善初始水权分配机制、水价形成机制等六项机制,实现“三省、三提、六变”,粮食产量亩均增产10%以上,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.9。
新蝶变!河湖复苏治理提档升级
行走在荣成市崖头街道,依水而建的各式民宿古风古韵、游人如织;因水而兴的“乡村大灶台”饭菜飘香、烟火气十足;一条碧水,蜿蜒流淌,倒映出人水和谐、美美与共的幸福画卷。
由“脏”到“净”,由“净”到“美”,崖头河坚持水脉、绿脉、命脉同频共振,成为山东持续推进河湖生态复苏的生动缩影,并顺利入选2024年山东效益河湖样板案例名单。
放眼齐鲁大地,9711条河流纵横交织,5558个湖库星罗棋布,水清岸绿、河畅景美、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已 全 面 铺展。
这背后,是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坚定信念。山东全方位落实“四水四定”原则,严格规划水资源论证,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治理,大力推进节水产业发展,全省万元GDP用水量24.3立方米,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1.5立方米,均位居全国前列;每立方米用水支撑GDP产出412元,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3.1%。
这背后,是 全 面 落实河湖长制的实干担当。省委、省政府主要 领 导 同志共同签发第10号总河长令,并出席全省河湖长制工作现场会,带动省市县乡村6.7万名河湖长履职尽责,解决河湖“四乱”问题20922个;城市黑臭水体和劣五类水体实现动态清零,河湖面貌发生全局性根本性改变,河湖长制工作连续4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。
这背后,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铿锵脚步。在全国率先出台《关于做好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建成国家 首 个 水土保持监测计量试验室,新增治理面积1293平方公里,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绿化达标率达到83.5%,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6.12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.5个百分点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“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”“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”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新要求、发出新号召。
如何充分挖掘河湖资源综合效益,释放河湖新质生产力?山东积极探索河湖生态价值转化路径,在一次次先行先试、大胆摸索中找到了答案。
应时代之需!先后印发《山东省推进河湖价值转化打造效益河湖样板工作方案》《山东省效益河湖评价办法》,在全国率先建立效益河湖评价体系,率先打造25个效益河湖建设样板,为全国推动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提供有益借鉴。
答发展之问!在聊城,沿位山引黄一干渠发展起“班庄大蒜”“前社庄黄瓜”“后社庄山楂”等特色产业,立体化打造“水经济”新业态;在蒙阴,以库为核、以河为轴开发农商文旅项目20个,年带动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;在滨州,渤海 先 进 技术研究院集聚创新主体251家,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99项,累计科创带动效应规模达69亿元。
行民众之盼!累计建成省级美丽幸福河湖670余条(段),治理河道长度近8200公里,沿线群众满意度达到97%以上。11月,山东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在淄博市沂源县落地,生态“高颜值”蝶变经济“好产值”。
新活力!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
大变革孕育大机遇,大机遇促进大发展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 全 面 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号角。
直面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、水旱灾害多发频发、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优等严峻现实,如何更好破解困境、强力应对水安全风险挑战?如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水利支撑保障?
答案,唯有改革。
向水利投融资改革要市场活力。联合有关部门扎实开展贷款贴息和工程运行管护保险试点,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;连续两年举办先导区建设项目推介会,现场签约项目投资565亿元,两年来利用金融贷款和社会资本达到594亿元,在“开门办水利”中激发水利投融资“新动能”。
向水权水价改革要节水潜力。常态化开展水权市场化交易,共开展水权交易2.59亿立方米;创新价格形成机制,胶东四市实行黄河水、长江水口门统一计量水价,滨州博兴、东营垦利等12个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先行区试点扎实推进。
向“放管服”改革要发展动力。开展涉水领域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,深化地热取水、涉河审批等服务改革,将地热水取水许可审批权限下放至市级,组建专家库对18个重大项目逐项提前介入指导,2024年共办理行政许可项目91个。
向水库管理改革要安全定力。扎实推进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,在全省域、2个市、5个县域以及38座水库入选全国矩阵建设试点的基础上,遴选16座水库和日照五莲县开展省级试点,在2024年防汛保安工作中“大显身手”。
向宣传文化矩阵改革要精神张力。培优塑强“沿着水网看山东”特色宣传 品 牌,沿着水网看山东之美、之富、之兴、之强,“大宣传”格局破题起势;连续成功举办两届齐鲁水文化论坛,统筹推进齐鲁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,“大文化”建设赋能聚势,行业软实力日益彰显。
改革妙笔,在齐鲁大地处处生花。
在青岛,创新建立跨区域水行政联合执法工作机制,打造“1+1+N”协作联动执法模式;
在枣庄,将全市118座水库全部纳入“库安宝”保险机制,保费支出金额达300万元;
在烟台,打造“全配备、全循环、全覆盖”大型工业园区全链条节水模式,破解北方沿海城市缺水难题;
在泰安,以“六维管理”创新河道工程涉砂管理新模式,获水利部高度评价……
风劲潮涌,自当扬帆破浪;
任重道远,更需策马加鞭。
改革与发展共振,历史与未来辉映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山东水利将乘势而上、踔厉奋发,凝心聚力、勇毅前行,锚定“四水统筹”总体目标不动摇,继续向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阔步前进,在新的治水征程中续写新的荣光。一幅壮丽多姿的治水兴水画卷正在齐鲁大地鲜活绽放,愈发辉煌!
作者:赵新 张永增 王丽娟
来源:中国水利报2025年1月1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