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”九曲黄河自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向东,浩浩汤汤,跃身融入三面环陆的渤海湾,孕育出波澜壮阔的沿黄水利史——
走进打渔张引黄灌区,烙印着山东人民变 “害河”为“利河”的艰辛探索;置身蓝黄交汇的黄河入海口,飞雁南渡、芦花飞雪的生态湿地美景焕发出勃勃生机;鸟瞰天鹅湖城市蓄滞洪工程,融汇着“五水统筹”治水新理念……“治水社会”到“水利社会”的变迁,蕴含着事关民生福祉的时代价值。
在这片共和国***年轻的土地上,奔流着沧海桑田的黄河“水文化”故事,书写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水利华章。
在宁海近代黄河三角洲顶点文化苑,七条林间小径寓意黄河入海流路变迁。人民网 顾玉雪摄
改善“水民生”——
“打渔张”映照引黄灌溉兴利史
黄河,曾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怒河。
2500多年前,周游列国的孔子望河兴叹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黄河与黄土的哺育带来生息繁荣,在齐鲁大地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,但也造成黄河下游河道“善淤、善决、善徙”而治水不止。
一代又一代人,为黄河安澜、民生福祉担起使命。
在位于东营市垦利区的宁海近代黄河三角洲顶点文化苑,七条蜿蜒的林间小径,再现了1855年以来黄河入海流路的变迁。当年铜瓦厢决口后,黄水夺大清河由东营汇入渤海,产生距今***近的一次大改道。在这里,场景式群雕“上赋”、大型浮雕“黄河宁、天下平”,无不钩沉着修堤建坝的时代痕迹。
五月的黄河,即将进入汛期,阳光变得炽热。
极目眺望,蜿蜒的标准化堤防矗立在黄河两岸,守护着大片阡陌农田。路旁,几位农人正忙着对灌浆期小麦进行引黄灌溉。
“东营市地处沿海地区,地下水矿化程度高,基本不能直接引用。全市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用水90%以上主要依靠黄河水,因此,引黄灌溉显得尤为重要。”胜利灌区工作人员刘静介绍。
奔流至今的“打渔张”引黄灌溉工程,是黄河三角洲的一颗明珠。
1956年“打渔张”灌区开灌庆典。资料图
上世纪50年代,为开发利用黄河和滨海盐碱荒地资源,解决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畜吃水、农业灌溉问题,国家兴建“打渔张”引黄灌溉工程,成为山东省开发***早、规模***大的引黄灌溉工程,是变昔日黄河之“害河”为今日之“利河”的一次成功尝试。
开发前,这里地广人稀,广种薄收,群众中流传着“走的是光板道,听的是鸭连子叫,吃的是黄须菜,喝的是牛马尿”等民谣。随着“打渔张”引黄闸门徐徐升起,汹涌的黄河水宛如一条输血动脉,润泽着灌区的广袤土地。
“打渔张”还担负着山东省引黄济青供水任务,截至2012年年底,累计向青岛市供水31.5亿立方米;2013年引黄济青改为胶东调水,还增加了向潍坊、烟台、威海等胶东城市的供水任务。
“今日盐碱光板地,来年尽变麦棉田。”历经规划、建设、停灌、改碱、改造、调整等曲折进程,“打渔张”构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引黄灌溉体系的基本框架,更点亮了生态好、生活甜、产业旺的“黄河美”。
如今,东营市有万亩以上灌区17处,设计引水能力225立方米/秒,设计灌溉面积249.55万亩。其中,麻湾、王庄、双河为大型引黄灌区,曹店、胜利、宫家灌区为中型引黄灌区,形成了布局合理、灌溉配套、运用灵活的引黄供水网络。
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。人民网 顾玉雪摄
保护“水生态”——
物种保护打造黄河口诗意栖居
走进黄河口自然保护区,天空格外热闹——
片片浅滩上水草丰美,苇荻绽绿,飞鸟在空中翔集成群:东方白鹳、黑嘴鸥、丹顶鹤、卷羽鹈鹕……黄河自巴颜喀拉山一路奔流,在此冲积而成的三角洲湿地,成为众多鸟儿的乐园。
道路两侧的电线杆上,直径数米的鸟巢隐约可见。“这是保护区为东方白鹳搭建的‘公租房’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“东方白鹳喜欢在高大的乔木上建巢,保护区专门建立人工巢,吸引它们在此繁衍生息。截至去年累计繁育白鹳幼鸟2748只。”
通过鸟类智能识别监测平台的实时画面可以看到,在一处人工鸟巢里,两只刚出生的东方白鹳宝宝正在嬉戏,憨态可掬。
春秋两季是黄河三角洲***热闹的时节,南北迁徙的鸟儿都要在这里中转歇息,补充体能。近年来,东营这几年退耕还湿、退养还滩七万两千多亩,利用黄河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生态补水,先后实施东方白鹳、黑嘴鸥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工程,很多候鸟如东方白鹳变成了留鸟。
水是湿地的生命。连续多年的补水有效遏制了湿地退化等现象,生态得到修复,湿地生物多样性稳定增长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儿到这里栖息繁衍。
“生态好不好,鸟儿说了算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“保护区内现有鸟类373种,其中,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,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,数量达数百万只,横跨东亚-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,被称为‘鸟类的国际机场’。”
湿地如画,河海交汇,在这块15.3万公顷的土地上,处处充满生机活力与诗情画意。
作为我国沿海***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,这里的野生动物、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411种。一系列湿地修复工程与“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”的落地,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“河陆滩海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。
春夏,苇穗裹实,碧海无垠。秋冬,飞雁南渡,芦花飞雪。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,诗经里的味道,在黄河口成为现实的写照。
按照《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》,到2030年,黄河三角洲保护成效明显,河流生态系统不断完善,黄河口国家公园基本建成。2022年以来,东营以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引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加强生态保护修复、生物多样性保护“两大保护工程”建设,生态补水1.9亿立方米,连通湿地水系24公里,修复湿地1.5万亩……作为湿地城市的东营更加优美宜居,市民出门即可欣赏“湿地之城,诗意之美”。
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。资料图
保障“水安全”——
无内涝城市建设比翼“湿地之城”
一座城,有了水就有了灵气。
百亩荷塘、千亩芦岛、花海与湖畔草坪相映成画,位于东营中心城东南部的天鹅湖湿地公园,可谓步步成景。城市湿湖体验连廊、环湖游憩生态环线和城市缤纷生态绿廊三条特色廊带,统筹蓄滞洪和生态休闲,打造出一方城市湿地净土。
“东营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,地势低平,东西狭窄,一旦出现强降雨,强风暴潮带来的海水顶多并存的情况与洪水便无法外排。“相关负责人李洁介绍,2018年台风”摩羯“和2019年“利奇马”台风期间,***降雨便造成城市严重内涝。
天鹅湖蓄滞洪工程,应运而生。
据了解,天鹅湖蓄滞洪工程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,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,分南北两个蓄滞洪区,总蓄洪能力达4200万方,可以收集中心城近半数规划面积约22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雨洪水。
按照总体规划,整个工程分蓄滞洪工程建设、湿地建设、文旅项目建设三个阶段,“水安全、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、水文化”等“五水统筹”治水新理念贯穿其中。
“这一工程建成后可实现河湖湿地联通,蓄滞雨洪水,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;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,保障城市生态用水需求;还可以改善中心城入海河流水质,净化空气质量,改善区域生态环境。此外,通过打造文旅项目,拓展湿地观光游乐、湿地农事体验、湿地文化体验等,积极融入产业发展。”李洁介绍。
这座集“蓄洪、生态、旅游、人文、景观”于一体的城市湿地风景区,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家门口的亲水休闲打卡地。
一手抓防洪排涝能力增强,一手抓湿地城市颜值提升,通过统筹推进湿地城市和无内涝城市建设,东营有效恢复并增加了水空间,中心城区形成了“九横十纵”骨干水网体系及众多毛细水系。
从“治水社会”到“水利社会”的转变,在山东意义深远。
当前,作为黄河流域***的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,山东水利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、活力十足。依托南水北调一期、引黄济青、胶东调水、黄水东调等重大工程,构建了库湖河渠联通、供排蓄泄兼统的骨干水网,持续补齐防洪短板,加快完善供水体系,深入推进节水控水,着力改善河湖面貌。
“近年来,我们将水利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,围绕构建‘一轴三环、七纵九横、两湖多库’格局,先后编制了一批重大水利规划,实施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,推出了一批重大涉水改革举措,解决了一批制约发展的突出水问题,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”山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。